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易阳娱乐网 >> 何凡

时最电影产业改革20天票房超50亿曾一部电影丁天牧保定肖淑平邹振先诗音z

发布时间:2022-09-21 12:55:40

电影产业改革:20天票房超50亿 曾一部电影才两人看

把电影定义为产业,非常了不起,决定了中国电影方向

如火如荼的暑期档已接近尾声,仅8月1~20日,中国电影票房就超过50亿元。这个数字是2001年全年票房的6倍多,那一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才全面启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相比于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其实电影改革史并不长。但改革带动发展,发展证明改革。种种发展成就足以印证,启动时间虽不长的中国电影改革行之有效——中国电影产业从无到有、从凋零到振兴;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有了向“建设电影强国”宏伟目标奋进的底气。

诚然,今天面对电影产业里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改革的来路,理性分析电影产业的现状,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中国电影被定义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能咬牙熬过“艰难困苦”的改革初期,迎来现在的蓬勃局面,实为来之不易。

放眼大局,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仍处于发展大势。

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的历程,是“一山放过一山拦”。中国电影产业之路任重而道远。

温故而知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推出“电影改革·亲历者说”这组报道,专访了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等人。他们是中国电影改革的亲历者、研究者。以此系列为中国电影宏大的改革篇章做下小小注脚。

艰难时期

一部电影两三个人看

8月17日,有同事提醒任仲伦,“今天是股份公司上市两周年”。时间再拨回15年前,那时刚刚接手上影厂的任仲伦大概没有想到能迎来今天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期,中国电影正处在长达十多年的低迷期,摆在任仲伦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让这家困难重重的百年电影厂“活下去”。

“我们经历过最艰难的时期,经历过一部电影放两场、三个人看。”任仲伦回忆道,“我们现在谈电影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那时候我们没有所谓的需求侧,也就无所谓供给侧。当时中国电影年票房9亿多元,观众人次750多万。有效银幕3000块左右,我们加‘左右’两字,是因为很难统计,当时很多影院白天卖羊毛衫,晚上放电影。”

在今年6月“第二届中国影视领袖峰会”结束后,任仲伦说起十多年前的情形,坐在一旁的张丕民接过话头。“不要说一部电影三个人看了。我还经历过一部电影一个人看,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对情侣依偎在一起。”张丕民苦笑说,“那时候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电影局副局长。”

199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副科长”于冬也心灰意冷了。

“我在北影厂无所事事,因为那时候电影厂生产已经艰难了,基本上没什么片子发,也没活干。1999年成立中影集团,我是北影厂过来的,中影要重新安排干部了,把我在北影厂赖以为荣的副科长也给撸了,我彻底绝望了,决心出来创业。”

穷铁岭则生变,在任仲伦看来,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三次开放,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业内的开放。

1993年,《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电部1993年3号文件),打破了原来电影发行权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垄断的制度,全国的国有制片厂拥有了向国外发行自己影片的自主权,还提出电影票价原则上要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这算是一次重要的业内开放。

“第二次开放,是针对国际美国大片、批片,开放一定规模的进口片数量。实事求是的讲,《泰坦尼克号》等大片轰动市场,拉动了我们的观众回到电影院。”任仲伦表示。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影是一枝独秀。

“再加上‘文革’之后,随着一大批解放思想的现实主义经典电影出现,电影院是活跃的文化场所。”饶曙光分析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影从一枝独秀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各种娱乐形式不断兴起,都对电影形成冲击。“从1994年起,引进美国大片,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电影赵有真市场。也为电影制片厂的改革提供了新启示。”

“到了2000年初期,电影向社会的改革开放,对社会开放,国有制片厂可以拍电影,社会资本也可以拍电影。这是从业内到业外的开放,是更厉害的开放,社会力量聚集起来了。在电影领域形成了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新力量。”任仲伦说。

改革初期

终于出现了排队买票

上世纪9金政文0年代初,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后,“其他领域都逐渐放开了民营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唯独电影,谁也不敢碰。”张丕民说。

为何电影领域向社会资本的开放直到2000年初期才启动?这与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相关。据张目前中国塑料软包装材料年生产量估计已达1000万吨左右丕民介绍,在新中国初期,总共只有29个电影制片厂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16个制片厂可以拍摄故事片。“其他电影制片厂干什么?拍简报。电影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消灭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非常清晰的是事业,不是产业。”

“后来慢慢将电影称为‘文化单位’,有一些制片厂改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需要靠国家财政来支撑。真正的改革开放,把电影定成产业,是2000年初。”

“直到‘十五大’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3年,‘十六大’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写进报告中。电影终于被定位为产业了,电影产业,这四个字现在看来平平常常,但是这种定性非常重要,就如同打地基,决定了中国电影未来的方向和道路,如果不将它定位为产业,那么现在的一切发展都无从说起。”

“既然是产业,那么就要按产业的规律去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就必须放开。”张丕民表示。

早在2003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就已开始酝酿。亲历了这部法律立法发端的张丕民表示,“这部法律的名字,我们讨论很久,最后决定了两个关键词——产业、促进。产业,是属性定位,促进,是保障措施,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改革还在路上。”

“2000年初,院线制改革准备启动伊始,如何做院线?如何建电影院?我们都不清楚。去美国考察回来,拿那么厚一本书。书中论证了在美国一座城市,人口密度、文化程度、聚集度、人均收入达到怎样的水平时,建电影院能5年内收回成本。而中国正好赶上了电影加速度阶段,3年内全部收回成本。”张丕民称,“所谓院线制就是不同的影院,跨区域、组合、放开的体系。格化的密度,规模化的力度,谁有本事谁去建。这个改革太重要了。”

“电影发行领域开始向民营公司松动,院线制改革则彻底打破了原来的垄断发行体制。为市场带来活力,随后制片业改革启动,一系列降低门槛的措施提出,为中国电影的供给端提供了活力土壤。”饶曙光表示。

到2006年、2007年,电影院终于出现排队买票的现象了,任仲伦站在电影院里看那种热闹的情景,热泪盈眶。“我们可以站在那看半个小时,太高兴了。看电影的人多起来了,我们干电影的人终于觉得这件事情做得有意思了。”

电影改革者

他们像4×100米接力跑

“过去15年,我经历了4位分管电影的最高行政长官——赵实部长、(张)丕民部长、童刚部长、(张)宏森部长。他们都是懂电影、爱电影、有力地推动了电影产业发展。他们像4X100米接力一样,保证了中国电影的快速前进、高速发展。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掉棒的,每个交接棒都一以贯之,继续奔着同一个目标跑下去。”任仲伦总结道。身旁的张丕民笑着说:“他表扬我呢,其实就是不折腾。”

回顾18年来,关于中国电影产业改革之路,张丕民总结了4个关键词:改革方向明确、改革思路清晰、改革措施得力、改革成效显著。

所谓改革方向清晰,就是坚定地走电影产业化发展道路。“我们没有一个人动摇过,没有人说电影不应该是产业了。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工业,在国际上也是产业,你要想跟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必须是产业与产业的对话,否则谈何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张丕民表示。

“赵(实)部长提出电影的改革层次,先铺市场,再放开制片。先把市场迅速地做起来,推进从发行到院线制的改革,全国影院迅速普及数字化。我们是全世界第一家实现全球化数字放映的,超过美国。改革思路非常清晰。”张丕民说,“同时保障农村电影放映,赵部长讲的,一定要满足农民看电影。在城镇化全面加速之前,给农村留下看电影的记忆,为如今电影观众的积量增长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改革措施方面,中央为了鼓励电影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将国家收缴的电影专项资金,全部返还给新建影院。这个刺激不得了啊。虽然在2003年票房总规模不大,但5%是总产值的5%。当时全年10亿元票房,就相当于5000万元用于返还市场,一家电影院,票房5%,一年就是十几万元,加上经营收入,几年就回本了。”

而当时应对轻装上阵的民企,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就显得更加艰难。为了反哺在中国电影最困难时期坚守的国有制片厂,国家的改革措施中,给了国有大电影制片厂一家一个电影频道的措施。

“说实话,那时候国有电影制片厂揭不开锅了,有一个电影频道,每年上海厂能有1亿多元收入。差一点的地方,每年也有3~5千万元收入。一下就把厂里面稳定下来了,最起码在海里不怕沉下去。”张丕民说。

“给了在汪洋大海里的我们一个救生圈。”当张丕民说到电影频道故此将应变片接入丈量电路中这一改革措施时,任仲伦补充道。

票房快速增长、影院快速增长、大家都敢投钱做电影了,影片技术质量显著提升……这些都是显著的改革成效。

电影新时代

现在是中国电影最好时期

从今天回望那个时代,于冬特别敬佩那一代的电影国企企业家。

“像当时的北影厂厂长韩三平,西影厂厂长张丕民(1996.03~2001.11西安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厂长),包括现在上影集团的任仲伦,长影的赵国光……那时候电影厂厂长是一个苦差事,他们承载的不仅是筹划制片的投资,还要承载着全厂的工资问题,往往入不敷出。那么难了,每年电影的生产还得维持在百部左右,他们凭着白银自己的理想主义在坚守。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非常可贵的东西。”于冬感慨道。

所以今天看到那么多社会资本投电影的时候,经历过电影行业最困难时期的于冬有一种和新一代电影公司老板不一样的心情。

“能有今天的成果,首先是来之不易。我这一代电影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这些厂长们对于电影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同时我也适应今天互联、业外资本进入行业所带来的变化。我觉得我们既要传承国有电影厂厂长们的那种坚守精神,同时要放眼世界,承担起中国电影向世界输出的。”

所有产业的开放与改革,无一例外都会伴随着新矛盾,电影产业同样如此。但任仲伦认为,中国电影现在和未来的大局仍然向好。“最重要的就是观众基础,大家爱看电影,爱看优秀的国产电影。今年2月,单月票房就超过100亿元票房,这是很鼓舞人心的。”

“观众是我们电影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要非常珍惜观众的热情和信任。”张丕民亦表示。“现在,国力崛起、经济发展,电影产业迎来了国家重视、社会踊跃、观众热爱的好时代。这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历史时期,没有之一。所以咱们中国电影人一定要沉住气,要有定力,改革的目的是出好作品,出弘扬正能量、老百姓(67.270, -0.88, -1.29%)喜欢的好作品,所以要坚持改革,把一个事情干到极致,才能成气候。”

近年来,热钱的大量涌入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浮躁之风。2018年电影产业集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资本的热情有明显降温。“这很大程度上是对前几年这个行业资本虚高的一种修正,是一种必然。”在任仲伦看来,今年和未来两三年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资本回归冷静,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正如同当时制片开放,2002、2003年,对当时的国有企业冲击巨大,但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对整个电影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中国电影产业

改革时间轴

积极探索期

·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打破了原来电影发行权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垄断的制度,这是一次重要的业内开放,开创了中国电影行业走上改革的新步伐。

·1994年分账大片引进,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

·2000年电影被定成产业,院线制改革启动,加大电影行业的改革力度和扩大电影行业改革范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中国电影产另外一作为脉冲间歇调理业改革从这一年真正起步。

多元生长期

·2002年开始推行“院线制”,结束了50多年来按行政区域供片、按省市县层层发行的计划模式,发行方改为直接向院线发行影片;修改后的《电影管理条例》出台,在规范、启动和引导电影生产投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003年《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出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全链条向市场开放。电影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首次超过进口大片。

·2010年《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电影行业的市场生态逐步发展,各类资本介入到电影投资。

融合新生期

·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这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的第一部法律,也是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

·2018年3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序幕。中宣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如何通过电影表现民族传统精神和主流文化价值,同时又契合大众文化心理,将成为未来国产电影的新方向。

来自每日经济

http://yule.6015327.cn/plus/html/article_list.php
宝鸡制作西服
宜州丝网除沫器
http://yule.1674873.cn/plus/html/column_list.php
友情链接